requestId:689e83c88abaa5.41304535.
李霖著《宋本群經義疏的編校與刊印》出書暨喬秀巖序及引言
書名:《宋本群經義疏的編校與刊印》
作者:李霖
出書社:中華書局
出書時間:2019年1月
【內容簡介】
所謂“群經義疏”,是指唐代孔穎達、宋代邢昺等人為儒家經書所撰“正義”和“疏”;宋本義疏包含宋刊單疏本、八行本、十行本三套叢刊;編校與刊印則涵蓋了版本從孕育、誕生到面世的全過程。本書具體討論群經義疏這三套叢刊,各自選擇何種藍本,若何編纂,怎樣校勘,刊于何時何地,曾刻幾種,在何時何地補版,文本發生了怎樣的變化,年夜約到何時不再印刷。等待通過這些研討與思慮,對義疏讀者有所裨益,同時對“書”的性命歷教學場地程獲得更豐富的懂得。
【序言】
文丨交流喬秀巖
北京年夜學歷史學系2004年新設二級學科歷史文獻學,剛好統一年我到該系任職,即屬歷史文獻學專業,同時參加中國現代史研討中間。隨后李霖進來,成爲我系歷史文獻學專業的第一個研討生,五年之后,也成爲了我們專業第一個博士。本書就是我們專業第一篇博士論文,有獨特的歷史意義,想到李霖在沒有一個師兄師姐可以學習磋商會議室出租的情況下,獨自探索,披荊斬棘,最后沖出一條路來,我不克不及不有深邃深摯的感歎。
李霖關心文明,愛讀書,思辨才能很強,本科讀歷史系和哲學系雙學位。上研討生到歷史文獻專業,他開始本身學《詩》,三百篇都背好了。經過一段時間,發表了一篇文章,提醒清人研討《三家詩》的理論基礎,是《詩經》研討的嚴重衝破。看到他勝利開辟本身的門路,了解他能靠本身發展下往,我作爲不稱職的導師覺得輕松高興。
當時我一向在翻譯尾崎康師長教師《野史宋元版之研討》,曾給研討生開課,一邊翻譯一邊講課。李霖的興趣重要在思惟,卻不認爲版本學玩物喪志,反而本身開始學習《版刻圖錄》。通過學習尾崎老師高文,我天然了解《版刻圖錄》的主要性,當初也能夠是我建議李霖學《版刻圖錄》的。但我本身認真學過《版刻圖錄》,是在李霖畢業幾年之后,給本科生上課時的工作。所以當時李霖也完整靠本身學版本。非常幸運的是,翻譯任務獲得尾崎老師的周全支撐,不僅隨時寫信討教,還請尾崎老師到北京來看書。尾崎老師也很關心李霖,李霖是以有機會直接請教尾崎老師。假設李霖心無旁騖,專心鉆研思惟問題,則無疑錯過了這種具有歷史意義的難得機會。
一方面攻讀經書、經說,另一方面對宋元版本也有清楚,后家教來李霖要寫博士論文,以諸經義疏宋版爲題目,共享會議室可以說是很天然的選擇。若何評價本書結果,讀者天然會有公論。只是因爲本書討論的視角、剖析的方式都很獨特,有些讀者會不習慣,不了解該怎么懂得,所以容我多說兩句。
李霖撰寫博士論文會議室出租期間,恰是諸經義疏的版本學研討逐漸成熟的階段,張麗娟老師的《宋代經書注疏刊刻研討》問世,已經做得很是周全。而李霖做的并不是版本學研討,他關心的焦點在文本,或許可謂不忘初志吧。回顧以往,清代阮元《校勘記》、清末《鐵琴銅劍樓躲書目錄》等都關心宋元版異文,近代以來也有不少人校過宋元版經注疏,而歷史意識廣泛單薄。他們的目標在恢復一種幻想文本,“錯誤”文本只要被裁減忽視。經過王國維、趙萬里師徒的凸起貢獻,學界對宋元版本的認識變得很是豐富並且具有體系性。近代以來出現大批影印本,也擴年夜了關心宋元版本的小樹屋學者隊伍。于是有不少學者,包含張麗娟老師在內,在趙萬里鑒定研討的基礎上,又對文本進行校對,摸索版本系統,獲得了很年夜成績。我以前也調查《禮記注》的異文,發現十行本經注的劣質文本直接來源于余仁仲本,與南宋監本、八行本等構成兩個系統。與這些以往的研討分歧,李霖以異文自己爲研討目標。這里說異文,并不相對于標準文本,而是泛指一切分歧文本。李霖要了解注疏文本(請留意是文本而不是版本)若何流傳,各種異文畢竟若何構成,所以研討在宋代編輯、發行的過程中產生各種異文的情況。具體而言,北宋官方會議室出租校定注疏,南宋編輯八行本、十行本注疏,注疏文本都經過較年夜變化。版刻定形之后,版片經過修補,文本又不斷地變化。李霖對這些文本的變化進行微觀剖析,想要對刻版時代各種文本的幅度獲得一種宏觀的認識。教學這是以往所沒有的年夜膽嘗試,是以他的討論不得不帶有開創性,難免讓大師乍看覺得有些怪異。尤其唐鈔本與北宋本的文本對校,因為產生異文的原因很復雜私密空間,剖析不得法很不難變成主觀評論。李霖在剖析方式下面下過良多工夫,總算提出本身的計劃。這部門或許還不夠完善,但他的嘗試必定包私密空間括良多值得參考的內容,盼望對讀者有裨益。
本書重點在文本演變,也不料味著在版本學方面沒有貢獻。我個人印象最深的是有關八行本《周禮疏》的討論。長澤規矩也以來,談到八行本都要提到日人河又某的一篇文教學場地章,認爲從編排的不成熟看,八行本注疏應該是《周禮》最早。這是幾十年來的定論,沒有人懷疑過。李霖設身處地推想用單疏本編成八行本的編輯過程,發現八行本《周禮》看似獨特的體例,實際上不過反應賈公彥與孔穎達分歧的體例特點罷了,不克不及是以推論《周禮》早于《周易》《尚書》。李霖又進而從行款、標題、分卷等特點,推論《尚書》《周易》在先,《周禮》在后,是阿部隆一、張麗娟老師等版本學專家都曾疏忽的問題,不克不及不說很美麗,盡管也未必是鐵定結論。(李霖又順便指出,在河又論文之前,張允亮曾經提出同樣的觀點。教學于是我們才了解河又不是剽竊就是販賣,最基礎不是能夠提出嚴重觀點的學者,這就難怪除了這篇文章我們都看不到河又有任何學術活動的痕跡。)如上所述,李霖的版本學都靠自學,實際上也沒有直接調查宋元版本的條件。能夠在版本學方面有發明,重要靠他尋根問底的思慮習慣。學界定論要先學習,但也共享空間要本身確認定論的根據。這樣時常反思我們現在的認識,學術才會有進一個步驟的深化。
博士畢業后,李霖到了中山年夜學博雅學院任教。博雅學院重點培養年輕人在中西古典學教學場地方面的教養。于是李霖被賦予重擔,要講《詩經》《史記》《漢書》,課時良多。曾經聽他說備課得花很長時間,壓力很年夜,沒有其他時間好好做本身的研討。這確實是相當難受的情況。不過經過幾年的教學磨練,李霖熟讀《詩經》《史記》《漢書》,對《鄭箋》有了更深的懂得,又抓到了懂得《毛傳》的方式,對《史記》也有新的瑜伽場地認識,這也是李霖兼具堅毅與隨和的個性所賜。他開始拓展廣闊的六合,作爲十多年的伴侶,我覺得非常高興。
本書包括嘗試性討論,并不都是可以評論長短的觀點。盼望讀者不要急著要結論,而要漸漸體會李霖要討論什么問題。這樣看的時候,本書應該值得重複把玩。比來我在東京教書,有教學需求,接觸較多日文翻譯的東方著作。一九二〇年保羅瓦勒里在討論馬拉美《骰子一擲》的舞臺表演問題的文章中,談到馬拉美詩作的藝術價值,說道:“這種榮耀并不是依賴無法明確辨別各個個人的群眾數量,而是由互不類似的孤獨的人們構成的榮耀。”我信任李霖這部書不會擁有大批讀者,但應該會獲得不少孤獨的人們的支撐。
二〇一七年十月舞蹈教室三旬日
【引言】
義疏是研治經學的津逮。細致閱讀義疏,宜講求版本。本書預期的讀者,重要不是版本學家,而是義疏讀者。本書的作者,也不是版本學家,而是一名義疏讀者。
宋本義疏,是群經義疏最主要的版本,重要包含宋刊單疏本、八行本、十行本三套叢刊。單疏本是純粹的義疏版本,八行本是合編了經注的義疏版本,十行本給人的印象,則是經注、釋音、義疏的合編。所謂《十三經注疏》,即是十行本的子孫。
編校與刊印,幾乎囊括了版本從孕育、誕生到與讀者初度見面的全過程。
編是編纂,針對書的體裁、體例。若何編連經、注、疏?若何分卷?各卷首尾若何標目?書籍問世前,必須考慮這些問題。而版本中的這些編纂原因,畢竟來自作者,還是出書者的加工,這是讀者需求留意的問題。
校是校勘,針對文本。藍本的選擇,校勘的方式,都屬于校勘。比升引后人的標準權衡文本的優劣,本書更重視版本中凝結的校勘原因。這些校勘原因,對書的文本形成了何種影響,是讀者關心的問題。
刊是刊刻,是版本學的焦點內容。除了傳世版本刊于何時、何地,本書還試圖料想宋代單疏本、八行本、十行本叢刊中,今朝的傳本還曾經擁有哪些錯誤。
印是印刷。書版誕生之后,經過印刷,便可以與讀者見面。從原汁原味的初印本,到讀者見到的具體版本,書版曾歷經怎樣的修補,給版本內容帶來了怎樣的變化,是讀者關心的問題。此外,版本印數的多寡,能否需求補版甚至重刻,還與當時讀者的需求息息相關。
本書討論宋刊單疏本、南宋越刊八行本、南宋建刻十行本群經,各自選擇何種藍本,若何編纂,怎樣校勘,刊于何時何地、曾刻幾種,在何時何地補版、文本發生了怎樣的變化,年夜約到何時不再印刷。
具體地說,本書上篇,由南宋覆刻單疏傳本,推測北宋監刻單疏本的原貌,進而通過剖析唐抄義疏殘卷與宋本存在的大批異文,呈現宋刊單疏本所凝結的北宋國子監的校勘痕跡,并推想群經義疏從唐代作者到宋監勘官所發生的變化。觸及北宋監本的編、校、刊聚會場地,南宋覆刻本的校、刊、印。
下篇八行本部門,一方面考核出書者在注、疏合刻時,對經注本、單疏本舊有的體裁、體例,作了哪些編纂加工,蘊涵了怎樣的編纂原則;一方面考核以八行本為主的南宋官刊義疏,書版刊成后的四百年間,自南宋國子監、進元移置西湖書院、進明移置南雍的貯存、遞修軌跡,兼及補版所凝結的宋、元校勘任務。重個人空間要觸及八行本的編、刊、印。
十行本部門,根據傳本及翻刻本,管窺宋刻十行本整體的編纂、刊刻概況。觸及編、校、刊。
在版本編、校、刊、印的歷程中,編、校均針對書的內容,刊刻著重書的物質性,印則能夠兼涉刊、校,也與內容有關。“校”對內容1對1教學的影響最為直接,歷來也最受讀者重視。但是多數讀者對異文的認識,尚逗留在是其所是、非其所非的層面,未能回到異文發生的現場判辨其源流。“編”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,讀者往往習焉不察。“印”的原因最為復雜,讀者普通無力鑒別,令人愛恨交集。同時,對版本內容的探討,也有助于認識“刊”。
本書嘗試對上述問題提出一些思慮,盼望能對義疏讀者有所裨益。或許也瑜伽場地可為版本學家和古寫本研討者帶來靈感。
【目錄】
序
引言
上篇 單疏本考
第一章 宋人校刻單疏本考述
第一節 唐初《五經正義》成書始末
第二節 北宋校刻唐人義疏并刊刻新疏
第三節 南宋覆刻單疏本
第四節 宋刊單疏傳本討原
第二章 北宋官校《五經正義》管窺
第一節 從唐手本到宋刊本
第二節 敦煌手本《周易正義·賁卦》校議
第三節 日躲《毛詩正義·小戎》、《蒹葭》寫本校議
第四節 敦煌手本《毛詩正義·思齊》及《平易近勞》校議
第五節 日躲《毛詩·韓奕》、《江漢》正義手本校議
第六節 敦煌手本《年齡正義·哀公》校議
結論:《五經正義》的唐、宋差距
下篇 注疏合刻本考
第三章 南宋越刊八行本的編刊與遞修
第一節 越刊八行本發行考
第二節 八行本經、注、疏的編連
第三節 八行本的標目與分卷
第四節 南宋浙刊義疏官版的貯存與遞修
第五節 南宋浙刊義疏官版的補版文本
第四章 南宋建刻十行本考略
第一共享會議室節 宋元十行本版本說
第二節 宋刻十行本的文本
第三節 十行本的編纂瑜伽場地體例
結語:從單疏本到八行本、十行本
征引文獻
【作者簡介】
李霖,1983年生,山西太原人,北京年夜學歷史學博士,中山年夜學博雅學院副傳授。努力于藉助文獻學的方式研治中國經學史。
責任編輯:近復
@font-face{font-family:”Times New Roman”;}@font-face{font-family:”宋體”;}@font-face{f舞蹈場地ont-family:”Calibri”;}p.MsoNormal{mso-style-name:註釋;mso-style-parent:””;margin:0pt;margin-bottom:.0001pt;mso-pagination:none;text-align:justify;text-justify:inter-ideograph;font-fa共享會議室mily:Calibri;mso-fareast-fon舞蹈場地個人空間t-family:宋體;mso-bidi-font-family:’Times New Roman’;font-size:10.5000pt;mso-font-kernin共享空間g:1.0000pt;}span.msoIns{mso-style-type:export-only;mso-style-name:””;text-decoration:underline;text-underline:single;color:blue;}span.msoDel{mso-style-type:export-only;mso-style-name:””瑜伽教室;text-decoration:line-through;color:red;}@page{mso-page-border-surround-header:no;mso-page-border-surround-footer:no;}@page Section0{margin-top:72.00001對1教學pt;margin-bottom:72.0000pt;margin-left:90.0000pt;margin-right:90.0000pt;size:595.3000pt 841.9000pt;layout-grid:15.6000pt;}div.Section0{page:Section0;}
TC:9spacepos273
發佈留言